2)第二百七十四章.赵俊臣的紧迫感._摄政大明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要的改变,便是拥有密折资格的人数更多,以及传递进呈的程序改变!

  在明朝,何人拥有密折资格,需要看他的职位为何,一般而言只有都察院的御史、六科的主官、钦天监官员、以及朝中三品以上的官员才可以拥有上呈密疏的资格,而一旦失去了官位,或者变换了官职,这般资格也就不复存在了。

  然而在清朝的“密折制度”之下,除了密折资格的门槛降低之外,只要得到皇帝的授权,任何人都拥有上密折与密疏的资格,哪怕丢了官职也同样可以直达天听。

  在明朝,臣子们给皇帝送密疏,京官一般都是送往通政司衙门转呈,而外地官员则是借由布政司通过邮驿转呈通政司,如此一来辗转多处,自然多了泄露的可能,而随着通政司衙门渐渐被朝中各大派系所渗透,所谓“密疏”更是渐渐失去了保密的功效。

  至于清朝的密折制度,则是臣子由自己或者遣派亲信直接将密折送到皇帝的手中,无需转手,如此少了几道程序,保密性自然大大的增加。

  如此种种,“密折制度”的效果自然远远大于“密疏制度”了。

  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

  赵俊臣回想着自己上一世所了解的“密折制度”,再对比李纯臣在答卷中所描述的“密折制度”,发现两者不仅名字相同,连内容也是惊人的相似。

  想到清朝正是因为“密折制度”的盛行,造就了皇权的巅峰、臣权的衰弱,赵俊臣自然会慎重对待。

  这绝不是一件小事!

  “历史总有其规律性,没曾想自己来到这个不一样的历史时空,但密折制度竟然还是出现了!……

  ……原来如此,这份答卷一旦让德庆皇帝看到了,自然会看出这般政策对于加强皇权的好处,也必然会心动不已,然后也必然会一步一步的实行答卷上所建议的政策,而李纯臣提出了这般建议,也必然会受到德庆皇帝的宠信,到时候有了德庆皇帝的扶持,再崛起于庙堂之间,也不过是轻而易举……

  ……怪不得李纯臣他这般自信,竟是不打算投靠朝中任何一个派系,更不想让自己身上沾有丝毫的派系烙印,恐怕他猜到了德庆皇帝在今科殿试的出题范围后,就想到了这个答案,密折制度是他想出来的,而且身上又没有任何派系的烙印,德庆皇帝在一步步的实行密折制度的同时,也必然会一步步的重用他,到了最后,说不定他就会成为负责处理与转呈密折之官员的最好人选。到了那个时候,自然是一步登天……”

  暗思之间,思路虽然越来越清晰,但赵俊臣的眉头却越皱越紧。

  赵俊臣如今一心想着摆脱德庆皇帝的控制,然而李纯臣所建议的“密折制度”一旦

  请收藏:https://m.ddxss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