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)第221章 武考比科考容易多了_农门继室的诰命之路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江逸程跟纪小锦也曽有个这样的打算,打算着让江宇俊学武看能不能考个武状元。

  如今大秦的武考跟科考差不多,每三年举办一次武考。

  武考比科考容易多了。

  容易的意思是你武功要有足够的资本才行。

  就好比如今的艺考,你得要出色的外表跟表演才能,才会轻言容易。

  既不要像文人那般从县试开始童生,秀才,举子的一级一级的往上考,也不要手拿笔杆子写出锦秀文章······

  当然了文章还是要考的,只是没那么多科目而已。

  总不能武状元是个目不识丁的大老粗?

  唯一的就是年临限制,从十六岁到三十岁。差一岁都不行!

  据说这条规定是先祖所定的,也就是皇帝他爷爷定下来的规矩。

  先租本就是武将出身,他们萧家可谓是马背上夺权打下江山的。

  你想呀!岁数小了学武不精,岁数大了朝廷要你何用?

  又不是文人岁数大点只要动动嘴皮子,动动脑筋就行。

  武将是要上战场真刀实战的,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拼打的······

  想那宋时年也是武考时勇夺武状元的,同年秋天会试,他再夺第一解元郎。本以为那一界的状元郎非他莫属。

  谁知道江候爷血洒疆场,战报传到朝廷。皇帝萧瑜知道汪家无后继之人。

  汪候爷长子是个病秧子,次子是个纨胯。

  军中不可一日无帅,况且从边境传战报到朝廷快马加鞭也过了半个月多。

  皇帝萧瑜当时是高坐在太和殿上的龙椅子上,忧思着望着底下文武官员,没一个能堪此大任的。

  据说当时的皇帝瞅了眼宋丞相,想起他家中了武举子的长子宋时年,虽说年纪轻些,但皇帝知道他可是文武齐全,且熟读兵书。

  于是嘛,十七岁的少年宋时年临危受命奔赴边境而去······

  江逸程心想着侄儿以后投军也能有个好的前途。

  可是,战场上刀剑无眼!

  况且这孩子的娘又是个惯会胡搅蛮缠的,万一有什么事最后不好向他爹娘交待。

  像那宋大将军跟杨鸿远都是自小就学武的,特别是宋大将军更是打小他爹宋丞相就请了武艺高强的师傅,不但传授他武功还教授兵法,专研兵书······

  甚至纪小锦的二表弟也从小跟在走镖的镖师后面练过几年功夫的,不然他哪有那本事帮宋大将军挡剑?

  所以说,古代人但凡去投军除了有一副好的身体,最好还要有武功做本钱傍身,才能有底气拼到最后捞个将军做做。

  你想呀,两军对垒时,拼的就是勇气,胆量!

  假使你是个没啥武功的,在打仗时千军万马中,分分钟种就会轮为炮灰。

  江宇安回乡县试,本想在老家多待几日的,谁知道这还没见到他三叔的人影子,就落荒而逃······

  可见童年的阴影是多么的可怕

  请收藏:https://m.ddxss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