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)第397章 却之不恭_神话三国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刘辩和荀彧隐约的提过,有些证握表明,儒门的渊源可能比周公更早,有可能和西域的一些崇尚火的国家有关。但是荀彧并不相信,堂堂的华夏文明会来自于西域蛮夷之邦?这怎么可能。刘辩也没有勉强他,算是求同存异,没有一定要辩出一个结果。

  这是荀彧能够和刘辩一路走来的原因之一。比起荀彧的坚持,刘辩有时候显得没什么原则。你能接受那就接受,不能接受就暂且搁置,等心平气和了再商量也不迟。

  此时此刻,刘辩再一次提到这件事,荀彧已经习惯了,倒也没有太过激动。不过,他想得更多。在此之前,戏志才已经来过这个神殿,自然是因为刘辩告诉了他这件事。戏志才现在一心要打败刘辩,当然不会放过任何一个机会。正如夺袁绍的凤卵,抢刘协的剖鲧吴刀一样,戏志才为了寻找儒门的渊源,会不会远赴西域?

  夺袁绍的凤卵,等于帮刘辩削弱了袁绍的力量。抢刘协的剖鲧吴刀,等于为刘辩清除了一个强有力的对手。这些都可能是刘辩希望的,那他诱惑戏志才去西域又是为了什么。

  难道他想亲征西域?

  荀彧觉得不太可能。以大汉目前的形势来看,能够稳住大汉的局势已经不容易了,内忧外患的情况下,他哪有实力远征西域。

  荀彧侧过头,打量着刘辩。刘辩笑而不语,撇了撇嘴。有些调侃,有些戏谑,还有些神秘莫测。

  荀彧想了想,决定不接刘辩的招,免得陷入无意义的争论之中。在行程中,只有他们两人争论,可以不顾尊卑,现在不同了,刘辩是天子,他自己不在乎形象,荀彧却不想乱了君臣之本。

  洛阳,云台。

  蔡邕看着刚刚从长安用六百里加急送来的急信,一头雾水。

  只不过是一些学术问题而已,有必要用六百里加急吗?这是朝廷用来传递最紧急的消息,怎么能如此浪费。

  虽然有些不高兴,蔡邕还是将信仔细的看了几遍。内容并不复杂,是蔡琰关于儒学与西域一些习俗的相似性做出的总结。在蔡邕看来,这些论证只能当游戏,根本当不得真,不登大雅之堂。如果被其他学者知道蔡琰的这些话,连整个蔡家都会被人笑话。

  这也能算是学问吗?

  信的后面还附了一句话。蔡琰说,这是尚书令贾诩关照的,不管蔡邕信不信这个结论,如果戏志才到洛阳找他,一定要按照这个结论对他说,如果能找到更多的证据,更有说服力,那就再好不过了。

  蔡邕沉吟良久,不敢大意。他知道贾诩虽然学问很一般,但是为人机警,特别受到刘辩的器重,否则刘辩不会在董卓一入长安的时候就将他招揽到身边,也不会力排众议,任命他为四个辅政大臣之一。

  戏志才?这是什么样的人,居然让贾诩都不敢掉以轻心

  请收藏:https://m.ddxss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