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)第四百二十三章 千字文 弟子规_三国:我被黄巾裹挟了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刘襄批阅了三天的呈文,才算把积累下来的政务处理的差不多,有时间思考一下蒙学教材的问题了。

  一提古代开蒙,三、百、千、千自然而然的浮上心头。

  三字经,百家姓,千字文,千家诗,现代的小孩大部分都背过其中之一,就算没背过,也知道这些是什么。

  但汉代没有这些启蒙的文章。

  汉代开蒙主要是用《说文解字》和《尔雅》,这两个相当于现代的字典,不押韵,不方便记忆。

  好点的族学,会教《急就篇》、《仓颉篇》、《训纂篇》、《凡将篇》、《滂喜篇》等等。

  刘襄如果想要真正的留名蒙学,提升自己的声望,就不能只是以官方的名义办学,必须得在教材上留下名号。

  那还有什么好犹豫的,抄呗。

  三字经里面,后世的典故太多,现在拿出来不合时宜。百家姓他小时候没背过,只记得赵钱孙李,周吴郑王,什么什么,蒋沈韩杨,后面的就更不知道了,而且,汉代的时候排姓氏,肯定刘姓第一啊,修订这玩意太麻烦了。

  还是抄千字文吧,这个他小时候真背过,天地玄黄,宇宙洪荒。日月盈昃,辰宿列张嘛,押韵,琅琅上口,跟儿歌似的,顺着就能背下来。

  还记得小时候,如果中间哪句忘记了,就得从头捋一遍,然后就能想起来了。

  千字文是南北朝时期梁朝散骑侍郎,给事中周兴嗣从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之中,挑出了一千个不重复的字,编纂成文的,对仗工整,条理清晰,平白如话,易诵易记。

  成书时间离汉末不远,没什么后世的典故,不用过多修改。

  而且文采斐然,适合装逼。

  刘襄不是想混个才子的名号,他只是想扭转自己粗鄙武夫的形象,这几年光打仗了,武将的形象深入人心,这不好,会被士人鄙视。

  他要丰满自己的人设:家学渊源,文采斐然,因为世道乱了,迫不得已弃文从武,征战几年,武运昌隆,造就了现在的自己,允文允武,文武双全。

  这样才能让大部分的士人从心里接受他,特别是寒门子弟,会把他当成自己人,甚至是偶像、榜样。

  因为他真的出身寒门,原身他爹也是真的有才名,只是离世太早,又生活在幽州边郡,才名未能彰显于世。

  这样的人设,会帮助自己聚拢人心。

  好处这么多,不抄是傻子!

  他拿过竹简、笔墨,兴致勃勃的默写千字文。

  从“天地玄黄,宇宙洪荒”开始,一句一句往下写,不得不感叹,儿时开蒙的记忆,真的能记一辈子,后面小学、中学的知识,其实大部分都还给老师了。

  当写到“布射僚丸,嵇琴阮啸。”的时候,这句不对,不能留。

  这句话的意思是吕布擅长射箭,宜僚擅长玩弹丸,嵇康擅长弹琴,阮籍善于撮口长啸。

  宜僚他想不起

  请收藏:https://m.ddxss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